钠离子电池-零帕网

钠离子电池专题报告:吐故“钠”新,分庭抗“锂”

钠离子电池专题报告:吐故“钠”新,分庭抗“锂”

钠离子电池是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,具有资源丰富、材料廉价以及工艺兼容等成本优势,特别适用低速交通及静态储能等低能量密度要求的领域,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商用的前夕。我们认为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过程中,材料和相关电池企业都将充分受益:1)电池企业:目前来看国内上市公司层面宁德时代进展较快,同时中科海钠、钠创新能源两家依靠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同样取得不错进展;2)材料层面一方面是负极集流体采用铝箔使得铝箔使用量翻倍,以及正极方面看好布局金属层状氧化物的材料企业。推荐宁德时代、振华新材、鼎胜新材、贝特瑞、容百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厚积薄发,产业链加速布局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厚积薄发,产业链加速布局

⚫ 理论成本优势突出,产业链加速布局。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并不晚于锂离子电池,但由于能量密度低等原因,早期无法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。近期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创新高,碳酸锂市场价格已经上探到 45 万元/吨以上。理论上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做到 0.30 元/Wh 以下,产业链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,国内宁德时代和中科海钠都进行了提前布局,中科海钠与三峡能源共建的首条钠离子产线计划 2022 年正式量产。⚫ 正极材料体系各有特点,高能量密度体系应用待突破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,聚阴离
钠离子电池行业专题研究:负极明珠蒙尘引关注,降本峰回路转在当前

钠离子电池行业专题研究:负极明珠蒙尘引关注,降本峰回路转在当前

钠离子电池负极主要用硬碳和软碳,前驱体选择与结构设计是难点。目前,无定形碳是钠电负极的最优选择。硬碳比容量性能优越,具备开发超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潜力,而软碳原材料成本最低,扩大了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。在负极设计中,提升储钠容量和首周库伦效率是关键考虑因素,需要同时考虑前驱体选择和微孔结构调控,而生物质基硬碳兼具低成本和高性能优势,是最具吸引力的钠电负极前驱体之一。钠电降本路径清晰,成本有望下探至 3 万元/吨。当前,硬碳价格维持在 20-30 万元/吨高位,主要受制于国内规模化节奏缓慢和进口依
华阳股份(600348)研究报告:携手中科海钠,钠离子电池业务为公司贡献新成长

华阳股份(600348)研究报告:携手中科海钠,钠离子电池业务为公司贡献新成长

⚫ 公司携手中科海钠,钠电池业务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考虑钠离子电池具备多种优势,未来需求空间广阔,公司携手行业翘楚中科海钠优势互补,技术路线以铜基层状氧化物正极+碳基负极为核心,凸显全面成本优势,未来钠电业务有望为公司贡献新成长。我们维持预计 2022-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60.7/65.6/75.0 亿元,同比增长 71.8%/8.1%/14.2%;EPS 为 2.52/2.73/3.12元,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6.8/6.3/5.5 倍,维持“买入”评级。 ⚫ 钠离子电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报告:钠电池从0到1征程开启,推动电池空间第三次跃迁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报告:钠电池从0到1征程开启,推动电池空间第三次跃迁

1.从本质上看,钠离子电池具备性能和成本优势,适用于储能、A00、两轮车等场景。性能方面,钠离子电池具备更优的安全性、放电性和工作温度区间。成本方面,由于钠资源储备丰富,正极上游材料价格低廉且稳定 ,以及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可使用价格便宜的铝箔,钠离子电池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。性能和成本的双重优势使钠电池贴合储能、A00、两轮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低且价格敏感的场景。2.从空间上看,电池第三次跃迁已经开始(储能市场高增+两轮车升级趋势),钠电池未来发展空间广阔。储能方面,我们预计未来表前侧储能和
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行业分析报告:钠电负极换新,新玩家入场,供给与需求有望形成共振

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行业分析报告:钠电负极换新,新玩家入场,供给与需求有望形成共振

钠电产业链初步成型,负极材料换新,硬碳为当下主流。碳酸锂价格短期调整,影响钠电行业 2023 年定价水平,不改行业加速趋势。负极材料产能短缺构成目前行业发展瓶颈,随着佰思格 2000 吨产线投产,钠电产业链初步成型。碳基类负极材料最具商业化应用潜力,但是由于热力学原因,石墨难以作为钠电负极材料。当下钠离子电池性能基本满足两轮电动车及低续航电动车要求,下游客户需求明确。钠电高能量密度应用领域决定硬碳成为主流,极致成本追求并非行业当下主旋律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生物质前驱体更胜一筹。硬碳前驱体与硬碳微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应用拓宽降本可期,产业化迈入快车道
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应用拓宽降本可期,产业化迈入快车道

以两轮车、A00 级乘用车为起点,钠离子电池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。在全球锂资源稀缺的背景之下,受益于全行业日趋提升的供应安全与降本诉求,钠离子电池迎来历史发展机遇。目前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接近磷酸铁锂电池,足以取代铅酸电池,应用于电动两轮车场景。此外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占优,可解决铁锂四轮车的痛点,在乘用车市场有望取代部分低端磷酸铁锂电池,应用于 A00 级车型。储能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循环,聚阴离子在正极的迭代是方向。正极:层状氧化物工艺成熟,率先应用。在正极材料三大路线中,层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

锂价暴涨助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,而当原料成本问题缓解,钠离子电池推广落地的急迫性也会降低。我们认为,当前电池化学体系过度单一,发展钠离子电池既符合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,又对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起到重要作用,因此即使短期不承受原料成本高企的压力,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依旧富有意义。
钠离子电池研究报告:引领电池体系新革命

钠离子电池研究报告:引领电池体系新革命

我国锂资源储量相对不足,未来或将进一步牵制电池产业发展;钠离子电池理论成本低廉,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与锂电的差距逐渐拉近;高倍率耐低温更安全的特性较锂电具备独特优势,有望于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。➢ 层状氧化物路线有望先行量产 钠电与锂电原理类似,产业化可延续锂电经验。正极材料预计维持多种路线并存的格局,并匹配不同场景下的需求。负极材料硬碳的前驱体来源、批次一致性及工艺适配性亟待突破,是制约其产业化的关键一环。我们认为,以层状氧化物正极+无定形碳负极+六氟磷酸钠电解液为基本体系,凭借其成熟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元年在即,未来可期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元年在即,未来可期

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非常接近,但电池材料方面存在一定差异。钠离子电池是利用钠离子在充放电时,在正极、负极材料中反复地嵌入、脱出,从而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,故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。电池材料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正极、负极和集流体方面。正极主要有三种路线,层状氧化物有望最先规模化生产。层状氧化物比容量较高、压实密度高,但空气稳定性一般。钠电层状氧化物与锂电三元正极的生产设备兼容,有望率先量产。普鲁士蓝/白化合物比容量高,价格低廉,但其结晶水的存在会影响电化学性能。聚阴离子化合物稳定性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产业链视角看钠电应用和投资机会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产业链视角看钠电应用和投资机会

钠电应用可期: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对成本或使用感受有明显优化,钠电优势在性价比、安全性和低温性能,未来会对铅酸及低端锂电池实现替代,预计2025年和2030年钠电需求50GWh和260GWh,但短中期对原锂电体系供应商(业绩)弹性不大。产业链已经进入量产前夕,预计当前BOM成本0.65元/Wh,2023年或下降18%至0.54元,预计2025年到0.40元/Wh附近,测算锂价20万以上钠电具备优势,预计远期优势线是10万,投资机会在利润分配强势环节和从零到一的环节。底层逻辑:成本上,钠电原材料来源广
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:消费电池巨头的动力储能成长之路

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:消费电池巨头的动力储能成长之路

锂离子电池凭借体积小、重量轻、能量密度高、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逐步替代铅酸电池,在消费电子、电动汽车、储能装置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,市场规模迅速扩大。根据 EVTank,2021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 562.4GWh,同比大幅增长 90.64%。锂电池根据应用领域分为消费型、动力型和储能型三大类,其中消费电池已历经相对完整的产业发展周期,动力电池近十年来异军突起,储能电池未来放量可期。在消费电池渐趋饱和、动力与储能电池方兴未艾的背景下,众多传统消费电池厂商选择转换产品方向,进军动力和储能领域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