钠离子电池-零帕网

易贝塔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

锂价暴涨助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,而当原料成本问题缓解,钠离子电池推广落地的急迫性也会降低。我们认为,当前电池化学体系过度单一,发展钠离子电池既符合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,又对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起到重要作用,因此即使短期不承受原料成本高企的压力,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依旧富有意义。
钠离子电池行业材料行业研究:储能高增长,聚阴离子化合物有望受益

钠离子电池行业材料行业研究:储能高增长,聚阴离子化合物有望受益

◆ 钠离子电池是储能的重要补充,市场空间广阔电化学储能发展迅猛,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量达到249.5GWh,2021-2025年CAGR为80%。据中科海纳官网,相比锂电池,产业化的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具有成本优势,且在安全性能、高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上表现更为优异,我们预计在碳酸锂价格高位下钠离子电池将迎来快速发展期,有望成为储能的重要补充。假设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钠离子电池渗透率为10%,我们测算钠离子电池储能需求达到约25.0GWh,以平均价格0.72元/Wh计算,合市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元年在即,未来可期

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:元年在即,未来可期

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非常接近,但电池材料方面存在一定差异。钠离子电池是利用钠离子在充放电时,在正极、负极材料中反复地嵌入、脱出,从而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,故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。电池材料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正极、负极和集流体方面。正极主要有三种路线,层状氧化物有望最先规模化生产。层状氧化物比容量较高、压实密度高,但空气稳定性一般。钠电层状氧化物与锂电三元正极的生产设备兼容,有望率先量产。普鲁士蓝/白化合物比容量高,价格低廉,但其结晶水的存在会影响电化学性能。聚阴离子化合物稳定性
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研究:吐故“钠”新,分庭抗“锂”

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研究:吐故“钠”新,分庭抗“锂”

钠电潜在需求较大,可率先切入低速电动车、通信备电储能赛道,中长期可应用于动力电池+大储。(1)短期来看,低速四轮车、通信备电储能等电池门槛较低的领域有望率先应用钠电,我们预计产业化落地的节点在2023年Q2,规模放量的时间点在2023年H2,2023年钠电池的出货规模有望在5-10GWh。(2)中长期看,钠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应用领域的持续开拓,我们预计基于目前成熟的层状氧化物正极体系,钠电有望于2024年H1在低端乘用车上放量。但基于层状氧化物体系在循环寿命上有一定的局限,往大储领域开拓需要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产业化元年来临,市场空间广阔
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产业化元年来临,市场空间广阔

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同,属于二次电池。钠离子电池使用钠离子(Na+)作为电荷载体,在电极之间发生可逆的嵌入和脱出,从而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。钠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、负极、隔膜、集流体、电解液等构成,按照其组成材料是否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,又可以分为活性材料与非活性材料,其中活性材料包括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质材料,非活性材料包括隔膜、集流体、导电剂、粘结剂等。钠与锂处于同一主族,具有相似物理化学性质。地壳中含有 2.27%的钠,钠成为地球上第七大最丰富的元素和第五大最丰富的金属,仅次于铝
钠离子电池研究报告:引领电池体系新革命

钠离子电池研究报告:引领电池体系新革命

我国锂资源储量相对不足,未来或将进一步牵制电池产业发展;钠离子电池理论成本低廉,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与锂电的差距逐渐拉近;高倍率耐低温更安全的特性较锂电具备独特优势,有望于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。➢ 层状氧化物路线有望先行量产 钠电与锂电原理类似,产业化可延续锂电经验。正极材料预计维持多种路线并存的格局,并匹配不同场景下的需求。负极材料硬碳的前驱体来源、批次一致性及工艺适配性亟待突破,是制约其产业化的关键一环。我们认为,以层状氧化物正极+无定形碳负极+六氟磷酸钠电解液为基本体系,凭借其成熟
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行业分析报告:钠电负极换新,新玩家入场,供给与需求有望形成共振

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行业分析报告:钠电负极换新,新玩家入场,供给与需求有望形成共振

钠电产业链初步成型,负极材料换新,硬碳为当下主流。碳酸锂价格短期调整,影响钠电行业 2023 年定价水平,不改行业加速趋势。负极材料产能短缺构成目前行业发展瓶颈,随着佰思格 2000 吨产线投产,钠电产业链初步成型。碳基类负极材料最具商业化应用潜力,但是由于热力学原因,石墨难以作为钠电负极材料。当下钠离子电池性能基本满足两轮电动车及低续航电动车要求,下游客户需求明确。钠电高能量密度应用领域决定硬碳成为主流,极致成本追求并非行业当下主旋律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生物质前驱体更胜一筹。硬碳前驱体与硬碳微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空间释放未来可期
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空间释放未来可期

❑ 研发突破+需求倒逼,构建钠电发展核心驱动力(1)长期逻辑:对比锂电池发展之路,钠离子电池发展呈现出明显的“20 年滞后期”,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和储能电池的行业产能释放,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大势所趋。钠离子电池材料端技术突破,钠离子电池技术壁垒打破,生产工艺与锂离子电池趋同,技术可复刻,设备可迁移,钠离子产业化时间有望进一步提前。(2)短期逻辑:自 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 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增速达到 433%,碳酸钠价格仅为 2650 元/吨(轻质纯碱,截止 22 年 12 月 7 日),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应用拓宽降本可期,产业化迈入快车道

钠离子电池行业分析报告:应用拓宽降本可期,产业化迈入快车道

以两轮车、A00 级乘用车为起点,钠离子电池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。在全球锂资源稀缺的背景之下,受益于全行业日趋提升的供应安全与降本诉求,钠离子电池迎来历史发展机遇。目前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接近磷酸铁锂电池,足以取代铅酸电池,应用于电动两轮车场景。此外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占优,可解决铁锂四轮车的痛点,在乘用车市场有望取代部分低端磷酸铁锂电池,应用于 A00 级车型。储能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循环,聚阴离子在正极的迭代是方向。正极:层状氧化物工艺成熟,率先应用。在正极材料三大路线中,层
钠离子电池负极行业分析报告:钠离子电池发展迅速,负极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快

钠离子电池负极行业分析报告:钠离子电池发展迅速,负极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快

钠电产业化在即,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发展关键。目前储能行业高景气需求激增,但是锂资源开发较慢、储量不足导致其价格上升,在未来锂资源供需紧平衡的情况下,钠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迎来加速发展。而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决定其电池性能,其中负极材料国内企业布局较少,同时相对价格更高,例如国内无定形碳材料的成本约为8-20万元/吨,行业壁垒较高。目前钠电负极材料主要以碳基材料(软碳/硬碳等)、合金类材料、过渡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为主,其中无定形碳工艺较为成熟。目前无定形碳负极市场主要以硬碳为主,软碳产品产业布局
钠离子电池行业专题分析:产业生态渐露雏形

钠离子电池行业专题分析:产业生态渐露雏形

钠电产业化应用加速落地,市场规模有望达 1676 亿钠电池产业化加速推进,材料产业链逐步完善与电池端产能建设相辅相成。随着材料规模化生产,有望长期保持钠电相较锂电的成本优势。钠电池性价比优势突出,预计将在电动两轮车率先应用,再推广至低能量密度电动乘用车、储能等领域,2027 年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达 1676 亿元。材料端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,正极材料三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,层状氧化物进展最快,普鲁士蓝类应用潜力广阔;负极材料硬碳为大势所趋,低成本前驱体选择及核心工艺积累为产业化关键。钠电池产业化提速,
加载更多